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让网络烂梗离孩子们远一点

发布时间:2023-07-19


前几日,南京一位小学老师把“网络烂梗”这个事拎到台面上,和班里热衷“玩梗”的孩子们好好掰扯了一番。

朱文洁老师 图源《新晚报》

“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这位朱文洁老师借用作家冯骥才的一句话,引导孩子们面对网络热词时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判断。这场特殊的班会引来全网点赞。

几乎同时还有另一则新闻,在热映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现场,很多场次中,孩子们在影院齐声朗诵片中的唐诗,声浪迭起,上演了“影院版的诗词大会”。

一边是“老六”“栓Q”“芭比Q”,一边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同一种语言,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美学意境、民族情怀却有着云泥之别。

“我在唐朝,也会写诗;我要是天天刷手机,也会被网络语言洗脑。”有网友很诚实地道出,不同语料构成的话语空间会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

《长安三万里》中高适有这样一句话:“只要诗在、书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会在。” 是的,语言文字是时代精神风貌的标志,是镌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旧时的诗词歌赋是,今日的网络流行语也是。

图源 新华社

如果我们的孩子每天被“网络烂梗”高分贝、无脑化地狂轰滥炸,那么,他们的青春记忆、人生记忆便可能被一个个由流量堆积出来的网络用语解构,他们会每天分享着一个个如获至宝的“网络烂梗”,索然无味后,再去追求下一个“烂梗”,在庸俗、低俗、媚俗的“烂梗”中,放弃自我表达的能力,不再品味字里行间的意蕴,也不再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

于是,一个个高度同质化的表达占据了汉语的天空,挤占了那些灵动的、充满才思的、包含深情的词语生发空间。这些“网络烂梗”甚至如同一群群有毒的入侵物种,所到之地寸草不生。

诚然,在网络时代,网络造词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就像当年诗人们把诗留在黄鹤楼的墙上一样,是时代的风尚。流行于网络上的各种梗并没有原罪,它的走红迎合了一些人的某种精神需求。

问题是,贫瘠的土壤种不出丰茂的庄稼。只有对语言之美有更执著的追求、对语言之雅正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才能让“网络烂梗”失去市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璀璨的时代星空之下,理应有更壮阔、更华美、更灵动的语言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注解。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我们应该让他们在记忆中留下什么呢?是“666”“背带裤”还是“壮怀激烈”“逸兴遄飞”?能决定其趋向的,不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它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责任感,以为未来书写、为明天书写为使命,认真说话。

图源 五家渠市融媒中心 作者 李华北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拥有无数值得传颂的典籍诗篇。在母语的屋檐下,我们见证着中华文化的瑰丽辉煌。文脉永续离不开一词一句的涓涓汇聚。

Z世代的成长环境不可能脱离网络,不可能不被流量影响。我们能做的是,不能让流量中的泥沙冲垮孩子们还没形成的语言体系,因为这语言体系背后藏着的是他们对母语的审美体验,以及他们对文明的认知。

让孩子们“做自由飞翔的蝴蝶而不是随风飘摇的气球”,需要有能让蝴蝶振翅的壮美天空,有让蝴蝶沉醉吮吸的甜蜜花蜜。

生活有诗意,自然有诗篇;人生有雅趣,自然生妙语。教孩子们判断“好”与“烂”的前提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不要被某些恶趣味带跑偏,不要去制造和跟风“烂梗”。这也许并不简单。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