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AI志愿填报先要装好“刹车”丨焦点网谈

发布时间:2023-07-03

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又面临着新一轮的“考试”——志愿填报。除了考场上的发挥,考场下的志愿填报也是“金榜题名”的决定性环节。

输入分数、智能分析,即刻生成一张志愿表,能上的大学、专业及录取概率一目了然……近年来,多家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AI填报”这类新型工具,进而生成“志愿填报”咨询产品。这些App或小程序代替了厚厚的参考书,成为不少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参考的电子助手。

那么,让“AI帮忙挑大学”靠谱吗?大数据填报志愿咨询服务存在哪些风险?又该如何规避呢?

AI赛道风起云涌  图源:Pexels

2023年全国共有1291万考生参加高考,较去年同比增加98万人,创历史新高。作为与未来职业路径强相关的本科教育,志愿填报变得尤为重要。而今,“狂飙”了大半年的AI也在志愿填报领域持续驰骋,智能填报志愿系统层出不穷。

志愿填报焦虑催生亿级市场。俗话说,高考七分靠考,三分靠报,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近年来,各地陆续实行新高考,在录取批次和录取办法方面也有显著变化,志愿填报变得更为复杂。有山东考生家长表示,按照当地高考政策,一张志愿表上需要填报96个志愿,“我甚至觉得自己的本科学历都不够报这个志愿。”

在就业环境日益激烈的当下,选择资本圈核心职群的高校、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对考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因为对大学专业及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在获取高考填报信息方面存在困难,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甘愿为此付费,进而催生了高考志愿填报的亿级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88.1%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8.8亿元,预计2023年达9.5亿元。

智能填报志愿产品层出不穷  图源:网络

大厂纷纷“试水”AI。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打着AI、大数据等旗号提供高考填报志愿服务的企业涌现,其中不乏百度、腾讯等大厂。目前,百度已推出了AI智能估分、AI志愿助手、AI对比分析等多个智能报考服务。腾讯则基于完整的算法+大数据打造了“新高考通”小程序。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App不仅推出智能选志愿功能,还上线“同分去向”搜索功能。在知乎页面,也能看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信息。

“钱景”在前,AI入局高考志愿填报来势汹汹,不过是否真正能够统筹各方因素形成精准推荐,才是关键的一道门槛。

总体看,AI志愿填报服务为考生准确填报志愿提供了一定参考,但在巨大利益引诱下,众多机构一哄而入也造成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一些不法分子也认为有机可乘,将黑手伸向考生和家长。其中风险,不可不防。

让“AI帮忙挑大学”  图源湖北日报

注意,盲从或致考生学业受阻。使用AI“智能”选志愿并不是今年才有的新鲜事,去年,某智能“志愿卡”就曾狂卖100万张。但是,在黑猫投诉上,有用户表示“AI建议填的六个大学一个都没录取,号称成功率在70%以上,最终录的是我自己填的保底大学,比高考分数低了20分的学校。”今年,随着ChatGPT的爆火,AI填报志愿的生意也热得发烫,但是,有人工智能专家曾表示,ChatGPT以及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模型,不是专门为填志愿训练的。

简单来说,现有的AI志愿填报大多是基于历史数据的挖掘和推荐,不仅与ChatGPT毫无关系,而且准确率十分有限。高考政策、院校招生情况、考生数量与喜好经常性变化,很多变量是AI无法预测的,也无法进行模拟,历史数据只能给出大致的参考。大数据驱动的AI算法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问题,考生及家长可以用来参考,但不能偏信。

警惕,志愿填报历来是诈骗“多发区”。利用家长的焦虑和信息不对称,骗子一直很“钟爱”填报志愿这个环节,科技的发展也只不过为他们提供了“新风口”。根据公安部门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利用中介或网站、App等对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骗取钱财。

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一些机构里所谓的“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上过大学,而是按照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

用AI填报志愿有风险  图源:网络

小心,考生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很大。在利用AI服务志愿填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输入省份、分数等相关信息,有些甚至需要精确到姓名、学校、联系电话等,问答之间,考生个人信息和隐私有遭泄露的风险。

这类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精准诈骗,后果堪忧。对于涉世未深的准大学生而言,走过了高考,若在填报志愿环节出现纰漏乃至被骗,将成人生一件抱憾之事。

担忧,“志愿引流”不得不防。对个人而言,志愿填报建议有点像交通路线规划,过量的同类数据引流可能会导致同一车道堵塞。比如,往年的“洼地”专业或学校,经常因为大量同分段考生的涌入而变得“热门”。而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很可能加剧这种震荡,导致考生志愿落空。

对社会而言,“志愿引流”完全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生意”,就像电商的旺铺招租和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假如某企业能垄断一定程度的志愿填报,是否会左右学校排名,甚至冲击社会稳定与公平?这些,也需要监管部门未雨绸缪。

新技术新应用是把“双刃剑”,个人与社会都要“配好刹车再上路”,努力趋利避害。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概念尚未流行的过去,许多考生通过一本《高考天地》走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即使意外落榜,也是自己选择后的结果,接受这种自主选择后的不确定性,同样是人生的重要一课。而今,AI为填报志愿提供帮助,但也带来不少风险。当AI填报志愿的风险降到最小,考生和家长才可放心享用技术进步的成果。

选择AI志愿填报需保持理性  图源:网络

提供服务的企业要自律。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它不仅严格限制了对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处理方式、保存期限等,还规定了“特殊义务”,大型网络企业不仅要确保自身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合法合理,还必须制定公平公正的平台规则、制止违法行为,使平台内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也合法处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在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入局AI志愿填报的企业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加强管理,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考生和家长要睁大警惕的眼睛。不管是对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考生和家长都应有一种祛魅的心态。AI志愿填报工具并非神器,其分析结果不能成为唯一的决策依据。考生和家长在使用AI辅助志愿决策时,要明确AI的辅助角色,对比多个AI模型或工具给出的建议,保持决策主权。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个人兴趣、能力、专业就业前景等,权衡不同因素,做出更符合自己情况的决策。

有关部门要及时有效监管。作为“局中人”,考生和家长容易陷入AI志愿填报的旋涡中难以自拔,降低AI志愿填报风险更理想的方式,是通过有关部门的及时有效监管,防患于未然。

比如,在天眼查App以“高考志愿填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出现2400多个结果,大多是跟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咨询公司,有的刚成立不到一个月。考虑到该行业对考生影响重大,以及目前机构良莠不齐的事实,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设置相对高的准入门槛?再比如,对于吹嘘“精准填报”等夸大宣传,市场监管部门能否及时查处,避免误导更多人?有诈骗端倪的案件,公安机关能否尽早介入?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期指导专家丨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安全系副教授 张磊

来源:“今豫网言”微信公众号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