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发展 >

“后扶贫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应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2020-11-16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决胜之年,也是《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提出的第五个年头,网络扶贫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在“后扶贫时代”,建设和发展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全国9000万已脱贫人口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数字乡村的6大特征

在今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与之对应,接续推进网络扶贫,也应与建设数字乡村有效衔接起来。

建设数字乡村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数字乡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大动力和先进手段,是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重要抓手。

建设数字乡村是数字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做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以信息化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向乡村地区流动,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能够有效弥补农村短板,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实现“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双轮并进,为我国全面建设数字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乡村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新模式。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赋能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全面发展。在数字乡村发展模式中,数据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要素,信息技术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新工具,互联网成为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载体。

数字乡村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乡村形态。可以从六个方面概括数字乡村的主要特征。

1乡村网络高速泛在

高速、泛在、安全的基础信息网络在乡村深入普及,农村网络与城市网络同质同价同服务。智慧水利、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有力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2数字经济蓬勃壮大

数字技术渗透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智慧农田、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新型农业生产载体成为主流。农村电商成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重要渠道,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和价值化。

3生态保护智慧先进

农业物联网在生产领域普及应用,现代设施农业等绿色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对农业投入品实施信息化监管,化肥、农药减量应用得到普及。信息技术和传感设备广泛应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保护,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处于被监测状态。

4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面向农民的数字文化资源产品丰富充足,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留存和传承。互联网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三农”题材网络文化内容优质丰富。

5乡村数字化治理高效便捷

面向农村的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借助互联网不断创新村民自治形式,实现农村三务(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农民自治能力显著提高。

6普惠服务城乡一体

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在乡村普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落地。“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农村广泛应用,民生保障信息服务丰富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全面覆盖乡村。

image.png

6月11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的刘沈厅(右二)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搭建数字农业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不仅直销本地特色农产品,也把外地的先进技术、农资工具等引进本地。供图/视觉中国


数字技术的4大作用

数字技术给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农业生产和经营、公共服务供给、乡村治理等角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一)数字技术深刻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首先是农业生产的方式发生变化。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步入中级阶段后期,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9%,但是与发达国家90%以上的综合机械化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生产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农民进行作物种植、畜禽喂养等单纯依靠个人经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仍处于一种“看天吃饭”的生存状态。由于单个农户缺乏了解市场供求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在选择种植作物和养殖畜禽的种类时往往会盲目跟风,最终造成农产品恶性积压,农民遭受压价损失。

信息技术深刻改变农业生产作业方式。通过农业物联网可以精准测量土壤墒情、酸碱度、养分等数据,进行精准配方施肥、精准灌溉,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的分析,确定种植哪类作物更加高产。

通过联网农业机械可以实现自动播种、自动收割,大大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收集发布平台,收集、汇总和发布全国各区域的农产品供求情况,为农民种植作物和养殖畜禽提供指导,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其次是农业经营的方式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产品生产出来除了自用和上交国家之外,大多在本地销售。一些地方的农特产品由于缺少必要的销售渠道,“养在深闺无人识”。遇到丰收的年份,也可能由于销路不畅,造成大量蔬菜、水果烂在地里,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

农村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借助互联网,农产品可以被天南地北的客户了解,配套以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销往全国各地。互联网依靠特有的传播效应,带动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还催生了订单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

最后是农业生产组织的方式发生变化。

我国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管理方式,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难以推广应用,生产效率低下,抗风险能力差。

互联网促进分散的小农户集中连片,通过建立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提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化生产主体的产销对接水平,促进形成“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推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数字技术推动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数字技术在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两个。

1公共服务的数字化

数字时代的公共服务正从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呈现出实时连续、共享普惠的特点,更加注重精准服务、个性化和跨界协同。

2公共服务的网络化

互联网拉近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公共服务机构的距离,使农村居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成为可能。过去由于城乡之间距离远,农村居民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救治,也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进一趟城可能要大半天时间,农民享受公共服务极为不便。

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为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

“互联网+医疗”向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延伸,利用互联网实现精准治疗、一站结算、医疗众筹,可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教育”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远程教学、网络助学等方式,改善农村办学基础条件,为农村地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程度,通过搭建扁平化的对话交流平台,拓宽居民自治渠道、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并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

数字技术给农民办理政务带来便捷,通过将电子政务向县乡一级延伸,广泛建立农村便民服务站,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农保参保、身份证申领、低保申请等服务。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在传统乡村治理结构中,由于参与渠道有限,大多是基层政府、村委会等组织代替村民行使权力,村民自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

数字技术强化了村民自治的手段,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便捷程度,网络村务公开、网络村民互助、网络选举等形式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村务自主决策中。

(四)数字技术推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数字技术改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休闲方式和社交方式,缩小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随着农村电商渠道的快速下沉,农村居民学会通过网络购买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大大提高了消费的便利性,也享受到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

通过网络学习、在线娱乐等方式,极大丰富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互联网的发展还扩展了农村居民的社交半径,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广大农民从封闭走向开放,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

image.png

34岁的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村民。近年来,梁倩娟以“电商+贫困户”的模式,帮助当地3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其中100多户是贫困户,不少农村留守妇女也在她的帮助下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图为3月8日,梁倩娟在自己的电商服务点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展示家乡农产品。供图/新华社


建设数字乡村,应注意什么?

随着乡村振兴、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和各地政府加大了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村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我国数字乡村发展进入快车道。

9月,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公示,全国一百多个县(市、区)位列其中,接下来将开始为期两年的先行先试,数字乡村将成为未来几年县域发展的主旋律。

对于许多地方来说,数字乡村还是新生事物,缺乏建设经验。因此,要做好顶层规划,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选准建设内容和重点,避免走弯路。各地在建设数字乡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本地资源禀赋,建设特色数字乡村。

国家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涵盖经济、文化、科技、环保、治理等多个领域。各地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应根据所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现状,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内容,避免贪大求全、千村一面。

二是瞄准难点重点问题,积极创新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加快,但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数字鸿沟依然较深,各地普遍存在农民信息素养不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农村数据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建议围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专项优化工程和项目,攻克难点堵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

三是紧盯农民核心利益,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数字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生活智慧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因此,必须围绕农民最关切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开展数字乡村建设,避免盲目要投资、上项目,坚决防止一切以数字乡村名义圈地圈钱的行为。

四是融合城市优质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建设数字乡村要与智慧城市发展协同起来,在考虑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员素质等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推动城乡之间数据资源流动和均衡配置,带动城市优质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向农村流动,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资源上的差距。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微信公众号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