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安全 > 治理监督 >

疫情谣言如病毒!多管齐下为其戴上“口罩”

发布时间:2020-02-24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互联网裂变式的传播下,辟谣信息与各种各样的谣言及其引发的“信息疫情”较量,成为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全民抗“疫”的非常时期,把谎言包装成“事实”恶意传播,亦如病毒一样造成了民众的心理恐慌。政府的有关举措、新冠肺炎的相关疫情信息、预防知识成为此次疫情期间不实信息“攻击”的主要内容。

微信图片_20200224104241.jpg

“社会恐慌之下,不能苛求每个人的应激反应都十分克制和精准。其实网民自律与辟谣机制已有长足进步。”湖南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梅文慧表示,遏制谣言的有效手段就是及时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面对“公共质疑”,勤于发布有效信息,这应该成为政府服务理念和考核指标之一。

谣言止于公开

各级政府在调控资源全力救治患者、防控疫情、复工复产的同时,正通过越来越完善的新闻发布机制和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来提高信息透明度。与疫情之初相比,政府越来越及时的信息回应速度和全面的疫情解读,让谣言在信息通道上给事实“让位”。

谣言止于智者

网上“钟南山院士初步对各地解除限制作预测”等谣言的盛传印证了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的恐慌和求知心理,也是科学、准确的信息传递不到位的表现。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钟南山、李兰娟等医疗和科普人士及时站出来,澄清谣传谬误,也通过各自方式传播科学防疫知识。政府、专业人士、媒体一起在这场战“疫”中组成传播链条,形成辟谣合力,逐渐培养民众的谣言“抗体”。

谣言止于法律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其中提到,依法严惩造谣传谣犯罪,对恶意编造虚假疫情信息、制造社会恐慌、挑动社会情绪、扰乱公共秩序的要依法严惩。

但对于网民非恶意信息分析与自媒体传播,梅文慧建议,应以疏导为主,不能简单打压,避免把预言、预警当作谣言处置,形成难以把握的次生舆情效应。

来源:中国新闻网(记者 刘双双)文章内容有删减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